香港各类人才计划申请条件及问题解析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2059  时间:2025-09-03 17:01:37

近年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与商贸中心,持续通过多样化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全球高端人才赴港发展。其中,以香港优才计划(QMAS)和香港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TTPS)最受关注。对于有志于赴港发展的专业人士而言,深入了解这两类政策的申请条件、续签要求以及常见问题,无疑是制定移居规划的重要前提。

一、香港优才计划(QMAS)

1. 计划特点

香港优才计划的核心优势在于,申请人无需事先获得香港本地雇主的聘用,便可独立提出申请。这一点与传统的工作签证有本质区别,为许多尚未建立香港人脉资源的申请人提供了机会。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可携带配偶及18岁以下未婚子女一同来港定居。

2. 基本资格

申请人需满足以下硬性要求:

  • 年满18岁;

  • 具备良好财务状况,能自给自足;

  • 无犯罪记录,品格良好;

  • 拥有基本学历。

这些条件是所有申请的前置门槛,不具备则无法进入下一步评核。

3. 评核机制

香港优才计划设置了两种评核模式:

1)综合计分制:主要考察申请人的年龄、学历、工作经验、语言能力以及家庭背景等。申请人需满足六个评核范畴内至少六项标准,才可提交申请。首次获批一般为三年,之后需续签。

2)成就计分制:适用于具备国际顶尖成就的人士,例如奥运奖牌得主、诺贝尔奖获得者,或在专业领域内取得广泛认可的人士。此类申请人首次可获最长八年的居留。

4. 续签与永居路径

优才计划的续签模式与贡献挂钩。综合计分制下,申请人需提交证明,显示已在港定居并对社会有贡献。常见方式包括在港受聘高级职位,或创办能带来经济效益的企业。一般的续签路径为“3+2+2”,即满七年后可申请香港永久居民身份。顶尖人才则可采用“5年+2年”的模式,更具灵活性。

对于成就计分制的申请人,续签重点在于能否独立负担本人及受养人的生活费用。只要能提供足够的财务与贡献证明,便可顺利转化为香港永居。

二、香港高才通计划(TTPS)

1. 审核准则

相比优才计划,高才通的定位更为清晰,主要针对高薪专业人士及全球知名高校毕业生。该计划分为三类:

A类申请人:上一年度年薪需达250万港币或以上,强调收入与职业成就。

B类申请人:须为合资格大学本科毕业,并在过去五年内累计拥有至少三年工作经验。

C类申请人:同样需毕业于合资格大学,但工作经验不足三年。此类申请名额有限,每年上限为一万人。

2. 逗留与延期安排

A类申请人首次可获批三年逗留期,B、C类则为两年。续签方面,通常采取“3+3”或“6+1”的模式,满七年后同样可申请香港永居。

3. 续签条件

高才通计划的续签较为严格,入境处会重点考量申请人的实际贡献。常见情形包括:

受雇于香港公司:须担任学位持有人职位,收入需稳定并达到市场水平;

非雇佣合约形式:如佣金制工作,同样需证明具有经济效益;

创业或合伙经营:申请人必须提交商业登记、公司运营证明及详细业务计划,以显示企业真实运作、健康发展,并对香港经济有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入境处并未对雇员人数或营业额设定绝对要求,但会结合业务规模、持续性与贡献度综合评估。共享办公室虽被认可,但申请人需证明办公场所的合理性。

三、常见问题解析

1. 优才计划续签是否有硬性要求?

综合计分制的续签,虽然未规定明确的居住天数或收入标准,但入境处会综合考量申请人在港的实际居住情况、是否受聘或创业,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或社会贡献。例如,若申请人担任与学历及经验相符的专业岗位,即使收入略低于平均水平,但若已缴纳强积金(MPF)并具稳定职业发展,仍有机会通过续签。

2. 高才通续签是否必须受聘于香港公司?

通常要求在港受聘并获得稳定收入。但若申请人由内地公司派驻香港担任管理或专业职位,且薪酬与条件符合市场水平,同样可获认可。

3. 创业申请人是否存在具体门槛?

入境处并未对行业类型或营业额设定刚性要求,但会重点审查公司的持续运作能力和对香港的经济贡献。申请人需准备包括商业登记、公司背景、业务计划等在内的完整文件。对于创业者而言,是否选择共享办公室并非关键,关键在于业务是否真实、合理且具备发展潜力。

整体而言,香港的两大人才计划既体现了国际化城市的开放姿态,也在申请门槛与续签条件上保持了高度的审慎。优才计划更注重综合素质与长远贡献,而高才通计划则着力吸引高薪人才与世界名校精英。

对于申请人而言,理解政策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结合个人背景、职业发展与家庭规划,制定最契合自身的移居路径。只有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把握香港所提供的机遇,实现个人与家庭的长远发展。

喜欢 (1)
相关移民项目
香港专才计划

项目特点: 无需投资,无需雇主聘任,申请资料简单,申请流程快

项目周期:9-15个月

推荐指数:★★★★

  • 香港高才通最新数据揭晓:13.5 万申请,10.9 万获批,成港引才核心引擎

    香港高才通最新数据揭晓:13.5 万申请,10.9 万获批,成港引才核心引擎

    香港特别行政区入境事务处近日公布了香港“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简称“高才通”)的最新数据。自 2022 年底正式推出以来,该计划持续保持高热度,截至 2025 年 6 月底,累计申请量已达 13.5 万宗,获批近 10.9 万宗,通过率居高不下,迅速成长为香港吸纳全球高端人才的“主力军”。

    2025.08.26
  • 香港“高才通”造假案曝光,诚信申报才是通往国际化之门的正道

    香港“高才通”造假案曝光,诚信申报才是通往国际化之门的正道

    近年来,香港凭借其优质的国际化教育体系、简洁高效的税收政策以及便利的营商环境,成为内地高净值人群、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有志于实现全球化发展的申请人首选的移居目的地。其中,“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俗称“高才通”)自推出以来,以其门槛明确、审批高效的特点吸引了大量关注。然而,随着申请热度的攀升,市场中也出现了部分非法中介和不法分子试图通过造假手段“走捷径”。近日,一宗震动香港社会的“高才通”造假案件被揭发,成为所有申请人亟需警惕的警示案例。

    2025.08.25
  • 获批率高达94%!香港“高才通”计划交出首份续签成绩单

    获批率高达94%!香港“高才通”计划交出首份续签成绩单

    自2022年底推出以来,中国香港“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简称“高才通”)一直备受各界关注。凭借无语言要求、无投资要求、申请无需雇主担保、审批周期短、获批率高等突出优势,高才通迅速成为港府吸引海内外人才的重要政策工具。如今,这一计划迎来了实施以来的首份续签成绩单。

    2025.08.19
  • 香港高才通“烂尾”现象背后:筛选机制还是计划失败?

    香港高才通“烂尾”现象背后:筛选机制还是计划失败?

    自2022年底正式推出以来,香港“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简称“高才通”)迅速成为内地与海外专业人士关注的焦点。首批申请者的两年期签证于今年8月相继到期,而港府最新公布的数据却引发了广泛讨论:在逾1.3万名逗留期已满的申请人中,近46%选择主动放弃续签。这一数字一经披露,外界迅速将其解读为“高才通烂尾”。然而,深入分析港府公布的续签数据与相关政策,不难发现,这一现象并非计划失败的信号,而是高才通制度设计中“有意为之”的人才筛选逻辑。

    2025.08.18
  • 想续3年却只批1年?90%高才通续签被“卡”的真相解析!

    想续3年却只批1年?90%高才通续签被“卡”的真相解析!

    自2022年底香港特区政府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简称“高才通”)以来,该政策迅速吸引了大量海内外高学历、高收入人士的申请。然而,伴随着首批申请人陆续进入续签阶段,一些现实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为何明明满足条件,却只获批1至2年签证?3年签为何如此难拿?本篇文章将深入解析高才通续签的评审逻辑与潜规则,并提供实操建议,助您稳稳拿下3年批复!

    2025.07.22
  • 香港高才通续签新逻辑:“两址两单”成关键审查标准

    香港高才通续签新逻辑:“两址两单”成关键审查标准

    自“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简称“高才通”)推出以来,香港吸引了大量具备国际视野与专业能力的优秀人才,为本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首批持证人逐步迈入签证到期节点,续签问题随之成为关注焦点。在最新一轮立法会讨论中,“两址两单”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并逐渐演化为入境事务处评估续签申请时的重要审核依据。本文将就“两址两单”的内涵、在不同续签模式下的适用性,以及续签期限判定的参考因素进行系统梳理,助力申请人把握续签脉络,科学规划未来路径。

    2025.07.21
  • 香港高才通计划2025年会发生哪些新的变化?

    香港高才通计划2025年会发生哪些新的变化?

    2022年10月,高才通计划被首次提及。该计划从当年的12月28日正式开始接受申请,旨在吸引世界各地具备丰富工作经验及高学历的高端人才到香港,弥补本地人才流失,并增强香港的国际竞争力。这一计划的推出,犹如一剂强心针,为香港人才引进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5.07.11
  • 高才通续签政策真相解析,并非“一律给三年签证”,关键在真实贡献

    高才通续签政策真相解析,并非“一律给三年签证”,关键在真实贡献

    自香港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Top Talent Pass Scheme,简称“高才通”)以来,吸引了众多内地及海外高学历、高技能人才赴港发展。如今,首批申请者陆续进入续签阶段,然而,关于续签年期的讨论也愈发热烈。不少申请人惊讶发现,自己并未如传闻中“一律获批三年”,有者甚至仅获批半年或一年,引发广泛关注与困惑。

    2025.06.23
查看更多
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讨论)
最新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