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2025年工作准证新规解析:WP松绑、EP/SP门槛提升,外籍劳工迎来重大变革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1423  时间:2025-03-10 17:40:15

近年来,新加坡政府持续优化人才引进政策,以实现2030年人口达到690万的长期目标。目前,新加坡总人口约604万,距离这一目标仍有86万的缺口。然而,由于本地出生率持续低迷,仅靠自然增长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因此,吸引外籍人才成为新加坡维持竞争力的重要战略。2025年起,新加坡人力部(MOM)将正式实施一系列工作准证(Work Pass)调整,涵盖WP(工作准证)、SP(中级技能准证)、EP(就业准证)等类别,同时优化顶级专才准证(ONE Pass)及经济战略人力计划(M-SEP),以更精准地匹配行业需求。澳臻移民将就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WP准证(工作准证)大幅松绑,放宽雇佣限制

1. 扩大WP客工来源国,新增不丹、柬埔寨、老挝

自2025年6月1日起,新加坡政府将扩大非传统客工来源国(NTS)名单,允许企业聘用不丹、柬埔寨、老挝的熟练劳工,涵盖制造业、建筑业等领域。此外,2025年9月1日起,部分关键职位(如厨师、重型车辆司机、制造业操作员)也将纳入此名单,以缓解行业人力短缺。

2. 取消WP雇佣期限上限,工作年龄放宽至63岁

自2025年7月1日起,WP持有者的最长雇佣期将被取消,允许他们工作至63岁,而新申请者的年龄上限则调整为61岁。

目前,WP雇员的工作年限受行业、国籍及熟练程度影响,最长不超过14至26年,且非马来西亚籍的申请者年龄不得超过50岁(马来西亚籍上限为58岁)。新规实施后,雇主将能留住经验丰富的劳工,提升企业稳定性和生产效率。

二、SP准证(中级技能准证)申请门槛提高,外籍劳工税上涨

1. SP准证最低薪资标准上调

自2025年9月1日起,SP准证的新申请者需满足更高的最低工资门槛:

金融行业:由3650新元上调至3800新元(45岁以上申请者需达5650新元)。

其他行业:由3150新元上调至3300新元(45岁以上申请者需达4800新元)。

此外,2026年9月1日起,SP准证更新申请者也必须达到上述工资要求。

2. SP外籍劳工税上调

自2024年9月1日起,SP持有者的外籍劳工税将从550新元上调至650新元,进一步提高企业雇佣外籍中级人才的成本,鼓励雇主优先考虑本地劳动力。

三、EP准证(就业准证)收入门槛进一步提升

自2024年起,新加坡对EP准证的最低工资要求进行上调,以确保吸引高素质外籍专业人才:

金融行业:薪资要求从5500新元提升至6200新元。

其他行业:薪资要求从5000新元提升至5600新元。

此外,2026年1月1日起,所有EP持有者在续签时也需达到该薪资标准。此次调整反映了新加坡政府对高技能外籍人才的更严格筛选标准。

四、顶级专才准证(ONE Pass):无限名额,吸引全球精英

新加坡的顶级专才准证(ONE Pass)旨在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并推动本地经济及创新发展。2023年,新加坡共发放约3000张该类准证。

1. 申请条件

最低薪资要求:过去一年月薪需达到3万新元,或来新加坡后可获得同等薪资水平。

行业及资历要求:申请者需在市值超5亿美元或年营收超2亿美元的企业担任高级管理或专业职务。

特殊人才豁免:如果申请者在文化艺术、体育、学术、研究等领域具有卓越成就,可豁免3万新元的薪资要求。

2. 主要优势

不限名额、不限国籍,有效期长达5年。

可自由转换雇主,不受行业或职位限制。

允许配偶及子女申请长期居留准证(LTVP),为家庭提供更稳定的生活环境。

五、经济战略人力计划(M-SEP):符合条件企业获额外外籍员工配额

为增强企业灵活性并促进本地人才培养,新加坡人力部将扩展经济战略人力计划(M-SEP),自2025年5月1日起,符合条件的企业可获得额外的SP准证和WP准证配额。

1. 申请条件

企业需满足以下两个核心条件:

参与新加坡政府支持的战略经济项目,如高科技制造、金融创新、人工智能等领域。

承诺雇佣及培训本地员工,并提供海外培训机会。

2. 计划调整

额外SP和WP准证配额的有效期由2年延长至3年,为企业提供更长时间的人力资源调整空间。

企业可更灵活地在本地与海外人才之间配置人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新加坡2025年工作准证新规的核心目标在于精准优化外籍劳工结构,确保本地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同时满足各行业对外籍人才的需求。对于计划赴新加坡发展的外籍人才而言,未来申请门槛更高,但长期发展前景更稳定;而对于企业而言,需要提前调整人力资源策略,以适应新规带来的变化。

喜欢 (4)
相关移民项目
新加坡移民

项目特点:一步到位拿永居,获批后投资,法制完善,资金安全,华语环境,轻松融入

项目周期:12个月

推荐指数:★★★

  • 新加坡移民新政解析,PR快速获批背后的政策逻辑与战略导向

    新加坡移民新政解析,PR快速获批背后的政策逻辑与战略导向

    近年来,新加坡在国际人才市场中扮演着愈发积极的“抢人者”角色。随着新一轮人口结构变革与劳动力供需失衡的加剧,新加坡政府已不再掩饰其对全球高素质人才的渴望。近日,新加坡人力部发布的《2025年职位空缺报告》揭示了一个关键信号:多个核心行业人才缺口巨大,其中部分岗位的空缺率甚至接近六成,尤以科技领域为甚。

    2025.06.30
  • 新加坡为何被誉为全球“最难移民国家”?数据背后隐藏的真相

    新加坡为何被誉为全球“最难移民国家”?数据背后隐藏的真相

    在当今全球移民趋势日益活跃的背景下,新加坡却以其高度收紧的永居(Permanent Resident,简称PR)审批制度,被广泛视为全球“最难移民的国家”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移民”,并非指临时工作或长期访问准证,而是意味着真正拥有在新加坡长期生活与工作的法律身份——永居权。这是一个比技术移民、投资移民等更加复杂且严格的过程。

    2025.06.20
  • 江浙沪有钱人都移民去了哪里?一份关于高净值人群全球流动的深度观察

    江浙沪有钱人都移民去了哪里?一份关于高净值人群全球流动的深度观察

    在当今全球化加速、财富边界逐渐模糊的时代,富裕阶层的迁徙路径往往成为观察经济趋势与社会变革的重要切口。尤其是在中国,特别是江浙沪一带,作为高净值人群高度集聚的区域,他们的移民选择和资产配置策略,无疑对更多中产乃至普通家庭具备重要的参考意义。

    2025.06.18
  • 新加坡绿卡究竟值多少钱?揭开PR身份背后的真实价值

    新加坡绿卡究竟值多少钱?揭开PR身份背后的真实价值

    在全球高净值人群的身份规划版图中,新加坡永久居民(Permanent Resident, 简称PR)身份正成为炙手可热的“黄金绿卡”,众多亿万富翁的移居选择。不仅彰显其全球金融中心的战略地位,也让外界开始重新审视这张绿卡背后的深层价值。事实上,新加坡PR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一种资本与生活方式的重塑。本文将从经济节省、生活便利、身份跃升三大维度,系统解析PR的综合价值。

    2025.05.30
  • 陷入人口焦虑的新加坡,为何在全球“抢人大战”中动作频频?

    陷入人口焦虑的新加坡,为何在全球“抢人大战”中动作频频?

    近年来,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纷纷步入“人口焦虑”时代,尤其以发达经济体表现最为突出。作为亚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新加坡也未能幸免。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愈发明显,直接影响国家的社会稳定、劳动力结构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新加坡政府早在十年前便开始未雨绸缪,积极推动“吸引人才”战略,力图通过开放与移民政策重塑人口结构,为国家未来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5.22
  • 全球投资者计划(GIP)深度解析,高净值人群通往新加坡永久居民身份的黄金通道

    全球投资者计划(GIP)深度解析,高净值人群通往新加坡永久居民身份的黄金通道

    随着全球高净值家庭对于教育质量、居住环境与资产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选择一个政治稳定、法制健全且税务友好的目的地成为他们重要的全球化布局策略。新加坡,作为亚洲最具竞争力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以其高效的营商环境、健全的法律制度以及优越的生活品质,持续吸引全球资本与人才。而自2004年起启动的全球投资者计划(Global Investor Programme,简称GIP),正是新加坡政府专为高净值人群打造的一条获取永久居民身份(PR)的黄金通道。

    2025.04.30
  • 新加坡为何成亚洲最昂贵的移民目的地?

    新加坡为何成亚洲最昂贵的移民目的地?

    在亚洲,有一个“弹丸之地”却频频出现在全球富豪的移民清单上,它的国土面积甚至可以“装进北京五环”,却以全球前列的教育、医疗、税务和营商环境,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高净值家庭——这个国家就是新加坡。

    2025.04.17
  • 为什么这么多人钟情于移民新加坡?

    为什么这么多人钟情于移民新加坡?

    在东南亚的心脏地带,有一个国土面积仅729平方公里的岛国——新加坡。这个面积不到北京1/22、上海1/8,甚至比香港还要小的国家,却成为全球华人最集中的国家之一。根据官方数据,新加坡人口中约有74%为华人,使其成为除中国以外,华人占比最高的国家。街头巷尾,普通话与粤语随处可闻,中华文化随处可见。新加坡为何能吸引如此多的中国人选择移民?本文将从地理优势、经济基础、社会保障与移民政策等多个维度,深入解析新加坡移民热潮背后的原因,并重点介绍当前热门的“自雇EP项目”。

    2025.04.15
查看更多
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讨论)
最新讨论